墨黑的夜色中,一匹骏马风驰电掣般离开京师,奔向辽东。
杨镐坐镇沈阳城,遥控四路大军和辅助部队。
限令杜松、马林、李如柏、刘铤四路兵马于三月初二之前,务必会师于建奴老巢赫图阿拉。
一同发起总攻,天兵大至,玉石俱焚,绝对不得有漏网之鱼。
明军各路官兵部署就绪后,原定二月二十一日出兵。
但由于十六日开始降大雪,只好推迟出兵日期。
正月十九日夜,朝廷特使到了沈阳,向杨镐传达皇帝旨意:
"原定军事行动暂停,各部人马原地待命。"
杨镐:"是暂停,还是不打了?"
特使答道:"不知道。"
杨镐又问:"粮草何时到?"
特使答道:"不知道。"
杨镐又问:"将士们催问欠饷十分急迫,饷银何时可到。"
特使答:"不知道。"
杨镐十分错愕,好不容易来一个特使,却一问三不知,这都是什么事啊!
他派人去请驻扎在广宁的巡抚周永春、驻扎在辽阳的巡按陈王庭前来商议。
听见进攻暂停了,粮草、饷银漫无着落,二人都是满脸惊疑。
周永春愤愤然说道:"朝廷主事者真是莫名其妙,十几万大军扔在前线就不管不问了,这究竟是准备干什么呀?要打,就速发钱粮来。不打,就指示下一步怎么办?什么叫暂停?停得下来吗?"
陈王庭问道:"是不是准备和议?"
杨镐道:"和议不可能,朝廷拉不下这个脸,朝野公议也不会答应。"
周永春:"那究竟是什么意思啊?“
在朝鲜之役之后,杨镐就被弃用了,本以为这一辈子就这样了,都万万没想到,在七十多岁赶鸭子上架收拾辽东这个烂摊子。
李如柏快七十了,杜松、刘铤快六十了,马林最年轻,也有五十多了。
杨镐上任第一件事便是拜会李如柏,问他这仗如何打。
李如柏在辽东摸爬滚打几十年,深知努尔哈赤已成巨患,两手一摊,"走一步看一步,自求多福吧。“
辽东的军事行动被紧急叫停了,在南京国子监任职的熊廷弼接到朝廷紧急征召令,星夜赶赴京师。
他不知道征召所为何事,但如果有机会面圣,一定要揭发高淮、赵楫、李成梁在辽东的种种倒行逆施。
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,他们都在为努尔哈赤推波助澜,对今日的辽东奇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乾清宫中,朱翊钧慵懒地坐在龙椅上。
常浩在太监的导引下,走了进来,施了礼,便恭恭敬敬地垂手肃立着。
他今天着实将自己好好倒饬了一番。
帽子戴得周正,胡子剪得齐整,因为睡得很足,两只眼睛格外精神,全无往日萎靡困顿。
朱翊钧懒洋洋说了声:"坐吧。"
常洛谢了座,小心翼翼坐下,趁着朱翊钧打盹的间隙,端详了一番。
只见他眼窝深陷,眼袋发黑,两腮垮垮,花白胡子很长。
朱翊钧十岁登基,十六岁大婚,二十岁时,实际上的监护人张居正死了,从此之后成了无人管束的脱缰野马。
为了树立权威,他先驱逐了冯保,然后清算张居正。
他并非庸碌之辈,在独立处理朝政的最初几年里,常常显示出励精图治的英才之气。
为了求雨,可以来回步行几十里,毫无倦怠之色。
大小朝会无不亲临,朝讲也十分认真仔细。
在用人方面强调实绩,不拘泥于资历,起用了一大批人。
对国计民生之事也极为关注,劝农劝桑,兴修水利,整修道路。
照这样发展下去,朱翊钧应该是一代明君,至少也是个守成之主。
再加上有张居正改革打下的坚实底子,政治清明,府库充盈。
只要不作死,明朝的国运应该会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样子。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